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
2025-06-26 07:47:16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一、夏桀1【桀骜不驯】桀: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权者。骜:马不驯良。驯:驯服。比喻傲慢,性情 ... 不驯顺。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赞》: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二、商汤2【网开一面】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出处: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典故:一天,汤在田野散步,看见一人张开大网,喃喃地说:“来吧,鸟儿们!飞到我的网里来。无论是飞得高的低的,向东还是向西的,所有的鸟儿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走过去对那人说:“你的 ... 太残忍了,所有的鸟儿都会被你捕尽的!”一边说著,汤砍断了三面网。然后低声说:“哦,鸟儿们,喜欢向左飞的,就向左飞;喜欢向右飞的,就向右飞;如果你真的厌倦了你的生活,就飞到这张网咖”。“网开三面”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后来,人们把它改为“网开一面”。 3【顺天应人】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人心。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这里的“汤”指的是商汤,商汤于鸣条之战打败夏桀而灭夏,建立商朝;武指的是“周武王”,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打败商纣灭商,史称武王克殷,建立了周王朝;这两场革命史称“汤武革命”。三、商纣王4【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指任意残害各种生物,也指不爱惜物品,任意挥霍浪费。拼音:bào tiǎn tiān wù 〔辨误〕殄不能念成zhēn。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四、周武王5【爱屋及乌】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她)有关系的人或物。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及,达到。乌,乌鸦。出处:汉. 刘向《说苑·贵法》:“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典故:周武王打败了殷商,但是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心里还没有谱。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 ... 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五、周赧[nǎn]王6【债台高筑】形容欠债很多。出处:《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责,就是现在的债。典故:战国后期,周赧王听信楚孝烈王的建议,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他让西周公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他的话,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六、秦始皇7【焚书坑儒】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 ... 书生。比喻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残。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典故:据《史记》记载,前213年,秦统一第八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秦丞相李斯反对,他以为时代变化,制度应该随之变化,不应该以古非今。李斯建议:“史书只保留秦国史书,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焚毁;《诗经》、《书经》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医药、卜筮、农业之书民间可以保留;想学法律的人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旨同意。史称“焚书”。第二年,即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寻药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咸阳。事后,将相关460人在咸阳坑 ...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 ... 的人“皆诵法孔子”。七、汉高祖刘邦8【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形容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出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典故: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9【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投奔刘邦,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他为大将,刘邦问韩信有什么高见。韩信把刘邦与项羽进行一番对比,说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不同,对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可以得天下。10【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鸿门(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个抗秦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注:以下几个和高祖有关的成语皆源于此)出处: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1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 ... 汉王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虽然表面上目的简单,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典故:项羽漳水一战,击败秦军,便直奔咸阳,却被刘邦的守兵挡住。项羽的叔父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项羽设宴招待刘邦,谋士范增暗示项羽趁机 ... 掉刘邦,他把项羽的堂弟项庄叫来,让他借敬酒、舞剑的机会, ... 死沛公(刘邦)。项伯一看项庄来者不善,拔剑与项庄对舞,使项庄始终得不到机会。樊哙携剑带盾,闯入帐中,守护在刘邦身旁,使刘邦转危为安,逃出虎口。12【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出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典故: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助兴想借机 ... 刘邦。樊哙赶紧拔剑上前对项羽说:“沛公恭候大王的到来,没有被封侯,你反而要 ... 如此劳苦功高的人?”1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 ... 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典故:鸿门宴上,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 ... 害刘邦。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大行:干大事,大的作为。顾:顾念,考虑。细谨:细微末节,小的谨慎。辞:拒绝。不辞:不躲避、不回避。让:责备。做大事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不躲避小的责备。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典故:沛公从鸿门宴上出来后对樊哙说:“现在我出来,没有来得及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讲究小的责备,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一行人离开那里,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歉。15【约法三章】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 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典故: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降。刘邦郑重地向百姓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 ... 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 ... 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16【一决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17【分我杯羹】杯:一杯。羹:肉汁。分给我一杯肉羹,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 ... 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 ... 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我。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 ... 人。18【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出处:《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1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出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典故:这是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 ... 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20【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在 ... 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出处:《史记.高祖本纪》。21【犬牙交错】错,杂、交叉。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出处:班固《汉书.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典故:高祖赐封同族,但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到了武帝时,施行了“领地削减”的政策,引起诸侯们恐慌:“我们与王室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于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22【一败涂地】形容彻底失败,无法收拾局面。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典故:秦末,沛县县令见局势不稳,派人去召请刘邦,可是县令又怕刘邦回来罢自己的官。刘邦写了一封信射进城里,号召百姓响应起义。城里百姓 ... 死了县令,请他做县令,刘邦推辞说:"现在天下大乱,如果当县令的人推举不当,一旦失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请你们另外推举更合适的人吧。"虽然刘邦多次谦让,最后还是担任了县令,被尊为"沛公"。23【高阳酒徒】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食其(yì jī)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出处:《史记.郦食其列传》,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高阳儒生郦食其求见。使者入通,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终受重用。八、汉武帝刘彻24【金屋藏娇】《汉武故事》讲述汉武帝幼时说如果能娶到表姐陈阿娇做妻子,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后指纳妾。出处: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大致为东汉末年所作。典故:《汉武故事》讲述了一个青梅竹马的美好童话:馆陶长公主抱着小刘彘问:“彘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小刘彘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著左右侍女百余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小刘彘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小刘彘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长公主非常高兴,于是数次请求景帝,终于定下了这门亲事。九、汉中宗刘询25【故剑情深】比喻对结发之妻不离不弃;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出处:《汉书·外戚传上》:“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典故:许平君与刘询成婚。后刘询为皇帝,许平君进宫为婕妤。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霍光家族的威逼下要求让霍成君当皇后,刘询没有忘记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许平君,他下了一道“寻故剑”的诏书:我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我非常怀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帮我把它找回来呢? 朝臣们很快品出了这道圣旨的真实意味:连贫微时用过的一把旧剑都念念不忘,自然也不会将自己相濡以沫的女人抛舍不顾。于是他们都联合奏请立许平君为后。十、汉哀帝刘欣26【断袖之癖】指宠爱男色,同性恋。出处:《汉书·董贤传》:“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典故:汉哀帝常常与自己宠爱的男宠董贤同卧同坐。曾有一次白天睡觉,董贤头偏枕了汉哀帝的衣袖,汉哀帝想起床,而董贤却未发觉,汉哀帝不想惊动董贤,于是用剑截断衣袖后才起来。待董贤醒来,见身下压着哀帝的断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从此越发柔媚,须臾不离帝侧。十一、汉光武帝刘秀2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西方日落处,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帝)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卒劳苦,始虽垂翅回溪 ,终能奋翼黾池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8【安知非仆】怎么就知道这个作天子的人不会是我呢?仆(pú),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比喻人自己说自己前途不可 ... 。出处:《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一引《东观汉记》载。典故:光武帝还是一个普通百姓时,与姐夫邓晨到别人家去做客,当时大家看到谶书中说:“刘秀当为天子”。旁边的有些人说:谶书所说的刘秀肯定是国师公刘秀(当时新朝的国师公刘歆恰巧刚刚改名为刘秀)。可当时在场的刘秀(即后来的光武帝)却说:“怎么就知道这谶书中所说的要当天子的刘秀不是指的我呢?”,结果引起了众人的哄笑!刘秀登基后的第三年,与邓晨一起谈及往事,邓晨对光武帝说:“仆竟然做到了”,帝听后大笑!十二、魏武帝曹操29【望梅止渴】人听说可以吃梅子就会不由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便凭空想来加以安慰。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典故: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他们凭借著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30【割发代首】把头发割了代替砍头。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割发可以算是不孝之大罪,所以曹操就在军前割发代首以明军纪。现在已经演变为对中国贪官污吏的处罚捉小放大的调侃。出处:《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 ... ,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31【横槊赋诗】槊:类似长矛;赋:吟。横著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十三、蜀汉刘备32【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出处:《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33【髀肉复生】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高会民)形容长久过著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出处:《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备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3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出处:《三国志·蜀志传》。典故: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仁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再好吃懒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十四、蜀汉后主刘禅35【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典故:263年刘禅投降曹魏,受封为安乐公,和一些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有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吩咐演奏蜀乐,并歌舞助兴。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低头流泪。只有刘禅怡然自若。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十五、晋武帝司马炎36【羊车望幸】意为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者宠爱。出处:《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典故: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有粉黛近万,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妃子,就成为一个让他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有个聪明的宫人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十六、晋惠帝司马衷37【何不食肉糜】意为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也指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对别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出处:《晋书·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十七、晋明帝司马绍38【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多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典故:晋明帝年少时,坐在元帝的膝盖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问明帝:“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个远?”明帝回答:“太阳远,没有听说有人从太阳那里来。”元帝感到惊奇。第二天,元帝召丛集臣举行宴会,重新问他,他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吃惊:“你怎么跟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抬头只看得见太阳,看不见长安。”十八、前秦世祖皇帝苻坚39【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出处:《晋书》卷一百十四〈苻坚载记下〉典故:苻坚即位后想消灭东晋,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骄傲的苻坚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长江,足可把长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40【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典故:淝水之战时,苻坚与苻登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苻登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41【风声鹤唳】唳:鹤鸣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出处:《晋书·谢玄传》。典故:淝水兵败后,苻坚的溃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十九、后赵开国皇帝石勒42【鹿死谁手】鹿:猎取的物件,比喻争夺的政权。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出处:唐·房玄龄《晋书·石勒载记下》。典故: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评价自己说:“我如遇到汉高祖,必当北面而事奉他,与韩信、彭越并肩齐驱而争为人先。倘若遇到光武帝刘秀,当共同驰骋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二十、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43【快刀斩乱麻】出处:《北齐书·文宣帝纪》:“高祖(高欢)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高洋)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二十一、隋文帝杨坚44【一衣带水】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江、河等水面不足以限制人们的交通与交往。“水”原指长江。出处:《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隋文帝在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颎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二十二、唐高祖李渊45【雀屏中选】雀屏:画有孔雀的门屏。指得选为女婿。出处:《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典故:李渊善于骑射,其妻窦皇后未嫁时为贵族女,明艳照人。其父北周大将窦毅举办射箭之赛,比武招亲,要求求亲的公子们以射中雀屏上的孔雀为标准。李渊竟然两发各中一目(孔雀眼睛),而娶得窦氏,这段佳话流传后世成为成语“雀屏中选”。二十三、唐太宗 ... 46【小鸟依人】依:依恋。像小鸟那样依傍着人。现用于形容女孩子娇小可爱的样子。出处:《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典故:有一天,唐太宗 ... 将朝中大臣评论一番,最后说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说:“褚遂良在学问方面大有长进,性格很刚直,对朝廷忠心,对我很有感情;平时一副飞鸟依人的模样,我很是怜爱他啊!”47【房谋杜断】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比喻能人合作。出处:《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48【一代楷模】指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出处:后晋·刘昫《旧唐书·李靖传》“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典故:李靖觉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劳不小,应该急流勇退。便奏请退休归家。唐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说:“李靖能识大体,实在可嘉。(@高会民)我如今批准你的请求,不仅是成全你的志向,还想把你作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二十四、宋太祖赵匡胤49【黄袍加身】黄袍:也称龙袍,指古代皇帝的袍服。指政变后夺得政权。也指登上帝位。出处:《宋史·太祖纪一》。典故: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北汉勾结契丹入寇,赵匡胤 出师御之,兵次陈桥驿 ,在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即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陈桥兵变”。二十五、宋太宗赵光义50【开卷有益】开卷:开启书本,指读书;益:好处,收获。读书总有好处。出处: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卷六:太宗日阅《御贤》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典故:宋太宗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开启书本,总会有好处的。”由于他坚持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效仿,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

与帝王有关的成语:典出帝王的成语都有哪些 典故成语

目无全牛:梁惠王 巫山云雨:楚襄王 千金买骨:燕昭王 滥竽充数:齐宣王 约法三章:汉高祖刘邦 犬牙交错:汉景帝刘启 金屋藏娇:汉武帝刘彻 励精图治:汉宣帝刘询 临渊羨鱼:汉武帝刘彻 得陇望蜀:汉光武帝刘秀 土龙刍狗:曹丕 画饼充饥:曹丕 髀肉复生:刘备 乐不思蜀:刘禅 寻章摘句:孙权 一衣带水:隋文帝杨坚 剖腹藏珠:唐太宗 ... 之乎者也:宋太祖赵匡胤 开卷有益:宋太宗赵光义 穷则思变:宋神宗赵顼 民为邦本:明世宗朱厚熜 玉石俱焚:明代宗朱祁钰 处心积虑:清圣祖康熙帝玄烨

成语及其典故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注释黔——音钱,就是黔州,在现今贵州省境内。庞然——庞,音旁,庞大,形体或数字很大。庞然,身体高大的样子。应应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骇——音害,惊骇,就是恐惧的意思。遁——音盾,逃遁,跑开、逃避的意思。搏——音脖,搏斗,就是双方对打。狎——音狭,表示亲近但态度放荡、不庄重。踉——音狼,踉跄,乱步行走的样子。喊——老虎跑哮、大叫的声音。柳宗元——人名,生于公元七七三年,死于公元八一九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作家,著有《柳河东集》。评点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貌似强大,样子很可怕,但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从而说明,革命人民不要被貌似强大的敌人所吓倒,而要充分想念自己的力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夺取胜利。

五个成语及其典故:ywtd../gb/pupil/node_217.htm

“寡人”及古代帝王的谦称,你还能列出帝王的其他的谦称吗?朕. 寡人、 孤 就3个吧,,

五代及其帝王的简介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后梁一个短暂时期以及后唐都洛阳外,后梁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三代都以开封为首都。五代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共十四君。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更大。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唐末农民军的叛徒朱温建立的王朝。朱温降唐后任宣武节度使,据有今河南、山东和陕西、湖北的大部分及安徽、江苏、河北、山西、宁夏的一部分。他废去唐昭宣帝,建立后梁,建都汴(今开封)。前后经历三个皇帝,共17年。一、太祖?朱温(公元852年-公元912年)朱温,又名晃、全忠。公元877年参加“黄巢起义”,后出卖起义军,成为唐朝封疆大吏,后 ... 唐昭帝,废唐哀帝自立,建立后梁。各朝各代,没有一个皇帝象朱温这样,建立王朝后没几年就毁在自己手里,原因竟是“扒灰”,朱温强纳自己的儿媳,后被儿子朱友珪 ... 死,时年61岁。郢王?朱友珪(公元?年-公元?年)郢王,朱温的儿子。公元912年, ... 朱温自立,后被朱友瑱 ... 死,时年30岁。末帝?朱友瑱(公元888年-公元923年)朱友贞,朱温第三子,公元913年 ... 郢王自立,公元923年,被后唐所灭,死时36岁。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的王朝。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曾带兵帮助唐朝镇压农民起义军,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据有山西一带。后梁建立以后,908年,李克用死,其子李存勖继立,成为北方的重要割据势力。最后李存勖建立后唐,灭后梁,建都洛阳。后唐前后经历了四个皇帝,共14年。一、庄宗?李存勖(公元885年-公元926年)李存勖,父李克用,唐朝时封晋王,死后,李存勖袭爵。公元923年称帝,建立后唐,定都洛阳。称帝后大修宫舍,广采美女,滥用酷刑,于公元926年,被宫内伶人所 ... ,时年42岁。契丹灭渤海国。二、明宗?李嗣源(公元867年-公元933年)明帝李嗣源,李克用义子。公元926年, ... 庄宗自立,死于公元933年,时年67岁。契丹灭渤海国。三、愍皇帝?李从厚(公元914年-公元934年)愍皇帝李从厚,明帝第五子。被李从珂所 ... ,时年21岁。四、末帝?李从珂(公元876年-公元936年)末帝李从珂,明帝义子。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攻后唐,末帝自焚,时年61岁。后唐亡。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7年)后唐河东节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建立的王朝。石敬瑭借契丹兵灭掉后唐,建立后晋,建都于汴(今开封)。后晋前后经历了两个皇帝,共11年,为辽国所灭。一、高祖?石敬瑭(公元892年-公元942年)石敬瑭,后唐明宗的女婿。公元936年他割让燕,云十六州与辽,并任比自己小11岁的契丹耶律德光为父,被契丹封为大晋皇帝,是一个十足的 ... 卖国贼,遗臭万年。死于公元942年,时年51岁。二、出帝?石重贵(公元914年-公元964年)公元942年,石敬瑭卒,其侄石重贵继位,是为晋出帝,也称少帝。晋出帝有心摆脱「藩臣」地位,对契丹「称孙不称臣」。辽太宗决意伐晋,于会同七年(公元944年)春,发兵大举攻晋。晋出帝亲统大军拒敌,接连在戚城、马家口两地(今河南濮阳北)挫败契丹军。随后,两军战于澶州(今河南濮阳),契丹军战败后撤。次年春,契丹军再次伐晋,兵围邢州(今河北邢台),分兵攻州、磁州。契丹军进入邺都(今河北临漳西)境。晋军且战且退,引契丹军至榆林店(今河北临漳西南)会战,晋军步骑力战,击退契丹军。不久,辽太宗亲率八万大军第三次伐晋。契丹军进至阳城(今河北安国东南)被晋军击败,辽太宗险些成为俘虏,乘骆驼逃回幽州。契丹会同九年(公元946年)冬,晋出帝命大将杜重威统军攻契丹,但杜重威却率军降敌,契丹乘势第四次攻晋。会同十年(公元947年)正月,契丹兵至开封,晋出帝投降,受尽 ... ,死于公元964年,时年51岁。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1年)沙陀族人刘知远建立的王朝。辽军灭后晋之后,北撤。原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建都汴(今开封)。后汉前后经历了两个皇帝,共4年。一、高祖?刘知远(公元895年-公元948年)刘知远,后晋时任河东节度使。公元947年,契丹陷开封,他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刘知远一介武夫,不懂治国,任用酷吏,使后汉成为五代中最短的政权。他死于公元948年,时年54岁。二、隐帝?刘承祐(公元930年-公元950年)隐帝刘承祐,高祖子。其时邺都留守兼枢密使郭威控有兵权,隐帝乃密谋翦除之。郭闻讯即先发制人,以“清君侧,洗冤诬”为名,率兵南下,直逼汴京。公元951年,隐帝为乱兵所 ... ,后汉亡。隐帝死时年21岁。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后汉天雄节度使郭威灭后汉,建立后周,建都汴(今开封)。郭威做皇帝三年死去,养子柴荣继位,就是周世宗。周世宗死后,他7岁的儿子周恭帝继位,帝位被赵匡胤所夺。后周前后经历了三个皇帝,共10年。一、太祖?郭威(公元904年-公元954年)郭威,后汉时任枢密使,公元950年攻入开封,公元951年称帝,建立后周,郭威针对前朝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刑罚有所轻减,某些苛税被废止,部分官田散给佃户,停止州府南郊进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郭威在五代确是一位较好的皇帝。他死于公元954年,时年51岁。二、世宗?柴荣(公元921年-公元959年)郭荣,郭威的义子。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周世宗英毅雄杰,以衰乱之世,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震慑夷夏,可谓一时贤主”.世宗有雄才大略,致力于全国统一,显德元年,亲率大军在高平(今属山西)与北汉、辽国的联军决战,大败北汉军,迫辽军退走,初步巩固了北部边防。二年,发兵击败后蜀,收复秦(今甘肃秦安北)、阶(今甘肃武都东)、成(今甘肃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四州。此后,他三次亲征南唐。南唐主李□被迫献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县,与后周划江为界。六年,世宗又亲自统军北征,很快收复莫(今河北任丘北)、瀛(今河北河间)、易(今河北易县)三州和瓦桥(在今河北雄县)、益津(在今河北霸县)、淤口(在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三关,计十七县。正当大军挺进的关键时刻,柴荣病重,遂回师开封。六月,病逝.他死于公元959年,时年39岁。三、恭帝?柴宗训(公元950年-公元973年)恭帝郭宗训,世宗子。即位时才7岁。禁军首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恭帝逊位,死于公元973年,时年24岁。

出帝王的风水宝地至少要具备优美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人心太尖、酸、刻、薄和狭隘民风地段是不可能培育出帝王

求冷门成语以及其典故1牝鸡司晨:商纣王进攻苏国得到美女“妲己”,妲己看到蚂蚁爬上铜火盆被烫死,就告诉商纣王,纣王命人做两根铜柱,把犯人绑在铜柱上,用火烧热铜柱叫“炮烙”。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后感慨地说老母鸡一旦打鸣,家境就要衰落了。2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3了如指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定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囉”礼。很多人对囉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囉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4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庄子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5道听途说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古时学者艾子的邻居毛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把外边听到的事情加以夸大说给艾子听。一次他说:“一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艾子不信,他又说天上掉下一块二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耳听来的6、按图索骥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经验写了《相马经》,他的儿子很想把相马的绝技学到手,熟读《相马经》,根据经书上的标准选出的“千里马”——一只癞蛤蟆回家向其父报喜,伯乐看后哭笑不得.7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东汉时期,班超为平定匈奴作乱,70多岁还在西域作战,他身体日渐衰弱,上书汉和帝要求回中原养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奏请说班超老了,再有战事就力不从心了,汉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断地点头,于是下诏让班超回京8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9一衣带水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10病入膏肓战国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得了一场重病。于是,决定去请秦国名医秦缓。一天夜里,晋景公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两个人在说:“秦缓就是再厉害,只要我们分别住在膏的下面和肓的上面,他也会拿我们没辙。”过了几天,秦缓来到晋国,经过检查之后,秦缓说:“大王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果然,过了几天,晋景公就去世了。希望采纳

描写帝王的成语爱国如家 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出处:汉·荀悦《汉纪·惠帝纪》:“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晋书·刘聪传》:“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祐之如子。”白龙鱼服 鱼服:穿起鱼的外衣。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出处:汉·刘向《说苑·正谏》:“昔日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汉·张衡《东京赋》:“白龙鱼服,见困豫且。”百兽率舞 各种野兽,相率起舞。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出处:《尚书·舜典》:“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稗官野史 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蒐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出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补过拾遗 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出处:《汉书·汲黯传》:“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不刊之典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出处:《梁书·萧子云传》:“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孝,致治所成。”不刊之书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出处: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不迁之庙 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不祧之宗 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出处:清·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序》:“曾文正公略师班氏,其文规恢闳阔,遂崒然直哜两汉,况进于此者邪?故今断以马、班、韩、欧为百世不祧之宗云。”不祧之祖 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出处:《宋史·礼志九》:“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太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草庐三顾 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长驾远驭 喻帝王用某种政策、手段羁縻边远地区。出处:清·龚自珍《安边绥远疏》:“虽有长驾远驭之君,乘兵力之盛,凿空开边,一旦不能有,则议者纷纷请弃地,或退保九边已耳。”长辔远御 ①放长缰绳,驾马远行。比喻帝王用某种政策、手段羁縻边远地区。②比喻驾驭创作手段从容达到写作的理想境界。出处: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长辔远御,妙略潜授。”朝奏暮召 指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出处:语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扞主父偃呴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朝奏夕召 指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出处:见“朝奏暮召”。称孤道寡 孤、寡:古代帝王自称。指自封为王。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领自居。出处:元·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三折:“俺哥哥称孤道寡世无双,我关某疋马单刀镇荆襄。”称王称霸 王:帝王;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比喻凭借权势横行一方,或狂妄地以首脑自居。出处:三国·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宋·汪元量《读史》:“刘项称王称霸,关张无命无功。”赤心报国 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出处:《资治通鉴·陈纪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诸王反逆,欲 ... 忠良邪!尊天子,削诸侯,赤心报国,何罪之有!’”出震继离 指帝王登基即位。传圭袭组 指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组,古代官员系印的丝带,转指官印。出处:明·宋濂《送黄仲恭赴官余姚序》:“士君子非以传圭袭组为难,能世其德业为难。”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出处:《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赐茅授土 封建社会帝王分封诸侯的一种礼仪。帝王以五色土为太社,分封诸侯时,各授以他们相应的某方某色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幷包以白茅,使归以立社。丹书白马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出处:《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颜师古注:“白马之盟,谓刑白马歃其血以为盟也。”丹书铁契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出处:《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丹书铁券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出处:《后汉书·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帝王将相 皇帝、王侯、及文臣武将。指封建时代上层统治者。出处:《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日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鼎成龙去 指帝王去世。出处:《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鼎成龙升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鼎湖龙去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出处: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东征西怨 本指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指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出处:语出《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耳目股肱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耳目心腹 耳目:指侦探讯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二帝三王 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昔在二帝三王……财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飞龙在天 比喻帝王在位。出处:《周易·干》:“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出处:《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凤附龙攀 指依附帝王权贵建功立业。出处: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凤子龙孙 帝王或贵族的后代。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七:“真个是凤子龙孙,遭著不幸,流落到这个地位。”奉天承运 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独见。故神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宫车晏驾 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讳辞。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宫车一日晏驾,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宫邻金虎 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贪婪如金之坚,凶恶如虎之猛。出处:汉·应劭《汉官仪》:“不制之臣,相与比周,比周者宫邻金虎。宫邻金虎,言小人在位,比周相进,与君为邻。”孤家寡人 古代帝王的自称。后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出处:《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冠冕堂皇 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四回:“他自己也就把那回身就抱的旖旎风情藏起来,换一幅冠冕堂皇的面目了。”贵不可言 旧时多用以称人贵有帝王、母后之相。此话不能直言,故婉称之。赫斯之威 赫:显耀。斯:语气助词。威:威严。指帝王或显耀人物威武奋发貌。虎步龙行 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形容帝王的成语

爱国如家 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白龙鱼服 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百兽率舞 各种野兽,相率起舞。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

稗官野史 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蒐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

补过拾遗 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不祧之祖 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草庐三顾 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

称孤道寡 孤、寡:古代帝王自称。指自封为王。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领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