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精的由來
我們形容一個女人很會媚惑男人,通常會稱他“狐狸精”由於簡短有力形容一個人,而且有其來源與典故,所以“狐狸精”勉強算是一句成語。
這句成語來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剛入中國執政,對百姓的生活習慣並不瞭解,所以請皇太極查探民風人情,就算青樓妓院也不能忽略。
這日皇太極來到福建的閩南妓院查看,發現煙花女子媚惑男人的功力高,超出皇太極意料,而尋芳客老是嘟著嘴喊“狐狸精、狐狸精”皇太極這才明白中國人形容一個女人很會媚惑男人就叫他“狐狸精”
由於皇太極聽不懂閩南話,把“(臺語發音)給你親、給你親”誤聽成“狐狸精”於是,這句成語一直流傳到現在,每當我們形容一個女人很會媚惑男人就稱他為“狐狸精”。
在咱們中國的文化裡,對在男女問題上的所謂壞女人有一個獨特的稱呼:“狐狸精”。唐駱賓王所寫《討武氏檄文》裡就說武則天“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狐媚”者,像狐狸般的媚態也。《聊齋志異》裡更寫了眾多的“狐狸精”,不過這些“狐狸精”大都很善良,很可愛,有“狐狸精”之名,無“狐狸精”害人之心。但這也改變不了“狐狸精”的惡名。
如果哪個女人被稱做“狐狸精”,不用具體解釋,人們也知道她“精”在哪裡了,她也隨之名聲掃地了。
為什麼所謂的壞女人被稱做“狐狸精”?這緣於中國人對女人的審美觀。
自古以來,對女人的審美,就面形而言,有兩個標準。一是面如滿月,面如荷花。唐代美女楊貴妃就面如荷花。
所以《長恨歌》寫唐明皇對死去的楊貴妃的思念時有這樣的句子:“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芙蓉”即荷花,形容楊貴妃的臉蛋美如荷花。
不僅女人面如荷花很美,男人面如荷花也被視為美。武則天的男妃(又稱“面首”)張宗昌很受武則天的寵愛。一次他參加一個宴會,有人恭維他“六郎面似荷花”。
人們同聲附和。有個叫楊再思的人卻大聲說:“不對。
”人們大驚,一時間全場鴉雀無聲。張宗昌也臉色大變。這時楊再思才說:
“不是六郎似荷花,而是荷花似六郎!”話音剛落,全場響起熱烈掌聲。人們大笑著,皆言比喻更妙。
由此也可見面如荷花如何受到人們的讚美和吹捧了。
再一種被視為美的臉蛋就是所謂“瓜子臉”。兩個臉蛋各像一粒尖尖朝下的瓜子組合起來。這種臉形也確實很俊俏,“仕女圖”中的“仕女”,大都是“瓜子臉”。
文學作品裡的美女,作者也常常賦予她們一付“瓜子臉”。
“荷花臉”是一種富態相,同時也是一種善良相。泥菩薩的臉大都接近於這種臉形。唐代崇信佛教,所以唐代壁畫上的女人通常都是富態的“荷花臉”。
《紅樓夢》裡的薛寶釵就有富態相,想她的臉蛋也是“荷花臉”了。薛寶釵工於心計,在《紅樓夢》裡不是一個被讚美的人物。但在男女作風問題上卻無懈可擊。
所以即便她再不好,也不能被稱為“狐狸精”。
“瓜子臉”就不同了。狐狸的臉形就是最典型的“瓜子臉”。“瓜子臉”形的女人因此便同狐狸拉上了關係——不是她們自己拉上的,而是別人硬給她們拉上的。
當她們因自己“瓜子臉”的美貌而所謂“紅杏出牆”同男人來往時,無論是她們勾引男子,還是男子挑逗她們,都是她們的過錯。狐狸不也是“瓜子臉”麼,又天生媚態,於是“紅杏出牆”的她們便被稱為“狐狸精”了。
西方有“美人魚”的說法,這肯定是同海洋關係密切的民族的發明,也反映了他們和中國不盡相同的審美觀。國人更看重臉蛋,他們則好像更看重體形。魚在水中游泳的體形、姿態很流暢、優美,他們以此來形容女人。
我們則以“荷花臉”“瓜子臉”來形容女子的美貌。可惜,當生有一付“瓜子臉”的女子被稱為“狐狸精”的時候,這“瓜子臉”就反而成了“禍害”。而當稱哪個女人的體形有如“水蛇腰”的時候,她八成就成了會害人的“美女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