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历史

·
2025-08-04 11:44:22

纸的生产和使用从起源地向外快速传播。现在已明确的是,到公元150年敦煌已开始使用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楼兰古国则是公元200年,吐鲁番地区399年。同时,在280年至610年之间的某个时间,纸被引入日本[21]。

东亚

编辑

纸在3世纪传播至越南,在4世纪传播到朝鲜半岛,并在5世纪传播到日本。朝鲜的纸以光滑的白色而闻名,尤以绘画和书法而著称,通常作为贡品献给中国。朝鲜人可能早在5世纪就将纸传至日本,但佛教僧侣昙征610年东渡日本经常被认为是日本造纸的正式开端[15]。

伊斯兰世界

编辑

伊斯兰教时期埃及的科普特语 圣经的纸质书页残片,八世纪或更晚。

起源

编辑

八世纪,纸张已在中亚使用,但其来源尚不清楚。根据11世纪的历史学家Al-Tha'alibi(英语:塔哈利比)的说法,在751年怛罗斯战役中被俘的中国囚犯将造纸技术传到了撒马尔罕[22][23]。但同时代的阿拉伯史料没有记录这场战役。后来返回中国的一名俘虏提到,被俘的囚犯中有织布工、画家、金匠和银匠,但没有造纸工。10世纪的巴格达作家纳迪姆(英语:Ibn_al-Nadim)曾记录中国匠人在呼罗珊地区造纸[24]:

然后是由亚麻制成的呼罗珊纸,有人说它出现在倭玛亚时代,而其他人说它出现在阿拔斯时期。有人说它古代就有,也有人说它最近才有。据说是中国的匠人在呼罗珊以中国纸的形式制作的。[24] — 纳迪姆

研究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伊斯兰与亚洲艺术学者乔纳森·布鲁姆(Jonathan Bloom)认为,怛罗斯之战的俘虏与中亚引进纸张之间的联系“不太可能是事实”。考古证据表明,在公元751年以前的数十年,撒马尔罕已经知道并使用过纸。在彭吉肯特附近发现的七十六份粟特语、阿拉伯语和中文文献,时间可能早于穆斯林对河中地区的征服(英语:Muslim_conquest_of_Transoxiana)。布鲁姆认为,考虑到中国和中亚造纸技术和材料的差异,中国将纸张直接引入中亚的故事可能只是一个历史隐喻。中国纸主要由韧皮纤维制成,而伊斯兰世界的纸主要由碎布等废料制成[24][25]。中亚的造纸术可能是来自伊斯兰时代之前,可能受到了中国和中亚的佛教商人和和尚的推动。公元八世纪后,在伊斯兰文明的推动下,纸和造纸术传播到中东,几个世纪后从中东到达欧洲,随后传至其他地方。时至今日,英语依然使用ream一词作为纸张的计数单位,这个词来自阿拉伯语rizma(一捆),这是纸从中东传播至欧洲的见证[24]。

羊皮纸向纸张的转变

编辑

8世纪,纸开始取代羊皮纸,成为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行政用的主要书写材料。根据著名的穆斯林史学家伊本·赫勒敦的说法,羊皮纸很稀有,而整个伊斯兰世界的通信数量大大增加,这导致阿拔斯帝国的大维齐尔法德尔·伊本·叶海亚出台了一项命令,要求制造纸张来替代羊皮纸[26]。

各地开始造纸的时间分别为: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6世纪、撒马尔罕751年、巴格达793年、埃及900年、摩洛哥的非斯1100年左右、叙利亚(如大马士革和阿勒颇)和安达卢西亚约12世纪、波斯13—14世纪(馬拉蓋13世纪、伊斯法罕14世纪、加兹温和克尔曼)、印度道拉特·阿巴德16世纪[27]。10世纪一位不知名的作家撰写波斯地理书籍《世界境域志》是已知的最早提及撒馬爾罕造纸业的手稿。作者提到,这座城市以造纸而闻名,这里生产的纸作为一种高质量产品出口到许多其他城市[28]。即使造纸在其他伊斯兰地区传播开来,撒馬爾罕依然在几个世纪里维持了作为造纸中心的地位。例如,据说埃及的一些官员更喜欢向撒马尔罕订购所需的纸张,这些纸张从撒马尔罕跨越半个亚洲一路运送到埃及[29]。

在巴格达,纸张生产被分配到某些特定的街区[30];而在集市上,纸商拥有自己的专属区域,被称为“纸张市场”(Suq al-Warraqin),这是一条林立着100多家纸店和书店的街道[31]。

伊斯兰世界纸张供应急速增加的显著成果之一就是公共和私人图书馆以及插图图书的扩张[32]。然而,在缺乏先进机械设备的条件下,造纸在原材料和劳力等方面需要巨大投入,因而纸在当时仍被视为昂贵之物。例如,苏丹曾答应赠与波斯书法家伊本·巴瓦卜珍贵的衣物,作为其衷心服务的回报,当苏丹推迟交付已承诺的衣物时,他提议将礼物改为苏丹的图书馆中收藏的纸张[29]。还有一个例子,巴格达的一名官员Ibn Al-Forat热情好客,表现为他乐意向访客慷慨地赠送纸张[33]。

纸张类型

编辑

伊斯兰世界生产和使用的纸张有一系列不同的类型,其特性与产地各异。纸张种类依以下几个标准来命名:

产地(如伊斯法罕纸、巴格达纸、哈拉比纸、梅斯里纸、撒马尔罕纸、道拉特·阿巴迪纸、沙米纸、大马士革纸);

大小(Solsan,Nesfi等);

为该品种的纸做出了贡献的人(如塔尔赫纸、亚法里纸、马穆纸、曼苏尔纸)[34]。

造纸原材料

编辑

韧皮(火麻和亚麻 )、棉花、旧碎布、绳索是生产纸浆的主要原材料。有时也会将以上材料混合起来生产纸浆,例如棉花和火麻混合、或者火麻和亚麻混合[35][36]。一些文献还提到了其他不常见的材料,例如无花果树皮[37]。

造纸流程

编辑

可惜,提及造纸方法、步骤和相关设备的史料非常少。但一本波斯插图书使用图画介绍了造纸的步骤以及传统工艺所使用的设备,这一纪录与现存的描述造纸流程的文献惊人地一致。该图画分别描绘了造纸的两个主要阶段:

制浆和脱水:水力研磨器将亚麻废料和碎布(造纸的主要原料)与水混合,用于打浆;下一步将含水的纤维浆倒入绑在两个工人腰间的织物上,进行初步脱水,同时也可能是为了使其均质化和纯化。一旦纸浆脱水至一定程度,进入下一个处理阶段。

纸的最终处理:该阶段包括几个后续步骤,例如用模具将纸浆制成带有线状线的正方形(将模具浸入盛有纸浆的桶中)、压制、上浆、干燥和抛光;每一个都使用一个特定的设备,例如,干燥过程中,使用马毛将纸粘在墙上。

传统造纸工艺——东方纸

13世纪的一份极有价值的手稿也详细阐述了造纸过程。该手稿解释了造出高质量纸张的一系列步骤。这本手稿由al-Mukhtara'fî funûn min al-ṣunan书写,献给拉苏里王朝的也门统治者al-Malik al-Muẓaffar,讲述造纸工业的章节名为al-kâghad al-baladî(本地纸),原材料为无花果树皮,需经过多次浸泡、打浆和干燥的循环。整个流程持续12天,可生产100张高质量纸张。在制浆阶段,打浆后的纤维转变为不同大小的立方体,随后它们被用作标准参考物来生产一定数量的纸张,其尺寸由三种水果确定:柠檬、橙子和红橘。此过程的摘要版如下,每个操作重复若干次。

将纸浸泡在水池中

通过挤压使纸脱水

将纸浆做成球状

对小球进行压制

将纸张粘在墙上并将其暴露在阳光下,使纸张干燥[37]

纸张特性

编辑

近东地区纸张的主要特点是使用不同来源的淀粉进行上浆,例如大米、katira、小麦和白高粱,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大米和白高粱[38][37]。通常将纸放置于坚硬的表面上,使用一种名为mohreh的装置将淀粉在纸上摩擦,直至其闪闪发亮[39]。

繁琐的造纸过程逐渐得到改进,可批量生产纸张的机械设备也应运而生。在巴格达诞生了一种生产厚度更大的纸的方法,这促进了造纸从艺术向工业的转变[40]。用于制备纸浆的水力驱动制浆厂或许可追溯到8世纪的撒马尔罕[41]。在794-795年间,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巴格达已出现了使用人力/动物驱动的造纸厂[42](但不要将其与后来的水力造纸厂相混淆,请参见下面的造纸厂部分)。穆斯林还在造纸工艺中引入了(人力或动物驱动的)跳锤的使用,替代了传统的中国研杵法。相应地,中国后来也在造纸中采用了跳锤[43]。历史上,跳锤往往由水车驱动,实际上中国早在公元前40年,甚至在周朝(公元前1050—前221年),就已使用跳锤[44],但将其用于造纸则是在伊斯兰世界以后[43]。

除了规模大、机械化程度更高的纸张制造厂之外,中小型制造厂则拥有劳动密集型的造纸工艺。

9世纪,纸张已在穆斯林世界普及,但对于重要的作品(如《古兰经》复制品),牛皮纸(英语:Vellum)仍是首选[45]。 书籍制作和装订(英语:Bookbinding)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46][來源可靠?討論]。在穆斯林国家,人们用丝绸缝制,并用皮革覆盖的纸板装订,使书籍更为轻巧;他们还用封皮把不使用的书包起来。由于纸张不太容易受潮,因而不需要厚纸板。12世纪摩洛哥的马拉喀什有一条街道名为Kutubiyyin(“售书者”),那里有100多家书店。[47]

1035年,一位在开罗游访当地市场的波斯游客发现,蔬菜、香料和五金制品被出售时用纸包好供顾客使用[48]。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大马士革的造纸业被战争中断,但另外两个造纸中心继续生产纸张。埃及继续生产较厚的纸张,而伊朗成为较薄纸张的生产中心。造纸遍及整个伊斯兰世界,并从那里进一步向西扩散到欧洲 [49]。造纸业由阿拉伯商人在13世纪引入印度,随后几乎完全取代了传统的书写材料[45]。

印度次大陆

编辑

这两份手稿发现于库车(中国新疆),现保存于博德利圖書館(英国牛津),是9个手稿碎片的集合,最初是在纸上创作的,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5 - 6世纪。其中4张(上图、米色)使用的纸来自尼泊尔,另外5张(下图、棕色)则来自中亚纸;8篇是用梵语写成的,另一篇是混合梵语和巴利语写的,语法较为混乱[50][51]。

印度次大陸使用纸的证据最早出现在7世纪下半叶[15][52]。七、八世纪的中国佛教徒朝圣回忆录以及一些印度佛教徒都曾提到了纸,印度佛教徒称其为Kakali或Saya,后者可能是印度对汉语“纸”Zhǐ的音译[52][53]。唐代高僧义净写道,印度的禅师和教友会祭拜印在丝绸或纸上的佛像。义净在游记里还写道,印度人用纸做帽子、加固雨伞,并将纸用于净身[52]。玄奘提到他于公元644年将520份手稿从印度运回中国,但尚不清楚其中是否有纸[54]。

在中世纪的印度大部分地区,桦树皮和经过特殊处理的棕榈叶仍然是文学作品的首选书写材料[54]。发现的最早的梵文纸质手稿是克什米尔的《百道梵书(英语:Shatapatha_Brahmana)》(英语:Shatapatha Brahmana),可追溯至1089年,而古吉拉特邦最早的梵文纸质手稿则可追溯至1180—1224年间[55]。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的耆那教寺庙中发现了一些最古老的纸质手稿,可追溯到约12世纪[54]。根据与贸易有关的历史档案(例如在中东的犹太会堂中发现的“开罗热尼扎”),11世纪,移居印度的犹太商人(例如来自突尼斯的本·伊尤)向古吉拉特邦、马拉巴尔海岸和其他印度港口进口了大量纸张,以抵消他们从印度出口的商品[56][57]。

根据印度历史学家伊尔凡·哈比卜(英语:Irfan_Habib)的说法,有理由认为,伴随着阿拉伯人在信德地区(今为巴基斯坦南部的一部分)的统治,造纸术在11世纪之前已到达信德[55]。在毁于1030年左右的曼苏拉城(英语:Mansura,_Sindh)遗址中,发现了阿拉伯语手稿残片,这证实了纸在信德的使用[55]13世纪德里苏丹国的苏菲派学者阿米尔·库斯洛曾于1289年提及造纸工艺的流程[55]。

15世纪,明朝航海家马欢描述了孟加拉地区由树皮制成的纸,并称赞其纸张像鹿皮一样光滑[58]。使用树皮作为造纸原料表明,印度东部地区的造纸业可能直接来自中国,而不是来自西亚或中亚民族征服后形成的诸苏丹国[55]。造纸术很可能是在7世纪中叶左右从中国通过西藏和尼泊尔到达印度的,当时佛教僧侣在西藏和印度的佛教中心之间畅通无阻地旅行,交流思想,交换商品[52]。中国的一些寺庙(如敦煌)采用印度貝葉經的装订方法来制作经书,即是两个地区间文化交流的明证。西藏寺庙中幸存的早期经书里,大部分都是印度手稿装订的中国纸制成[59]。此外,通过分析这些历史手稿的木制封面而证实,它是由印度本土而非西藏的热带木材制成的[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