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无原则的杂乱无章,无限度的滥用,反而使表达更加苍白无力。仓促的“大锅乱炖”,生产出来的只能是“四不像”。
其二,“雷剧”选角多用青春偶像演员。
“雷剧”编导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适合,而是这个演员的商业价值。这样,“雷剧”选择演员形成了两种倾向:一是老演员,偶像作用绑定了十分固定的收视群体;二是新明星,青春气息很容易把握住当前90后、00后为主的收视群。
在这种选角方式中,极易产生“雷点”“雷区”,比如《薛平贵与王宝钏》中,年过40的陈浩民和宣萱饰演18岁的男女主角,二人都是知名演员,自带收视率,但饰演剧中人物千分不搭调。
再如《孤岛飞鹰》中,因“元芳体”走红的张子健扮演男主燕双巧,酷炫的战斗设备,超现实的打斗场面,吸引了90后等大批年轻观众,但俊朗干净的外形无法展现出历史的沧桑。
其三,“雷剧”随意设置故事发生的背景,故意造成“雷人”效果。
在“雷剧”中最为突出的是现代的东西随便乱入,虽然这些“雷点”只是作为背景出现,不影响主要剧情发展,但是却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比如台词,古装剧里虽然不用说文言文,但是狂飙英语和网络用语,让人汗颜。“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活佛济公2》)、“亲,hold住,淡定”(《活佛济公3》)、“Seeyoulater”(《钟馗传说》)……
无意的“穿帮”可以谅解,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博取眼球的刻意“穿越”,这就应该禁止。电视剧与当下紧密结合本不是坏事,用现代的思维去理解和接受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更应该提倡,但是如果只是片面的、毫无节制的输入现代元素,只会形成不合时宜的尴尬。
电视剧的类型化,并不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它说明了我们文学作品更加丰富,文艺市场进一步成熟,但是“雷剧”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它的类型化显现了电视剧产业生态结构的危机,给电视剧未来的发展走向是一种警示。
总之,冷丝想说的是,“雷剧”好看,但也必须考虑到三观要正,不能只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流于低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